Q Q:84136144(王老师)
邮件:84136144@qq.com
培训基地
1、革命圣地西柏坡
2、石家庄祥泰路66号
太行山麓的滹沱河畔,西柏坡静静矗立,这里不仅是中国共产党"进京赶考"的出发地,更是"两个务必"精神的发源地。七十余载岁月流转,从"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、谨慎、不骄、不躁的作风,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"的谆谆告诫,到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要求,西柏坡的精神传承始终焕发着蓬勃生命力。
走进七届二中全会旧址,34张条凳保持着1949年的原貌。木质座椅上的斑驳痕迹,无声诉说着当年"六条规定"(不祝寿、不送礼、少敬酒等)的清风正气。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创新设计的"两个务必"对照检查表,引导学员从"文风会风""调研作风"等8个维度查找差距,使历史教诲转化为具体行动。
在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,三张八仙桌拼成的指挥台前,"三张桌子的战略智慧"情景课让学员身临其境。通过角色扮演三大战役的电报指挥,当年"日均处理4.3万字军情"的决策压力变得真切可感。
在毛泽东旧居,学员们用仿制油灯抄写《甲申三百年祭》,昏黄灯光下,历史周期律的警示直抵心灵。一位学员在心得中写道:"当眼睛被煤油灯熏得流泪时,才真正理解'成由勤俭败由奢'的深刻含义。"这种具象化教育,让艰苦奋斗精神从历史记忆升华为情感认同。
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创新不仅在于历史还原,更注重精神转化。在乡村振兴实践点,学员们将土改时期的"诉苦会"创新为"院坝议事会",运用群众工作法化解土地纠纷;在廉政教育中,从"六条规定"到中央八项规定,梳理出作风建设的历史脉络。这种"历史-现实"的对话模式,使红色基因真正融入新时代实践。
从革命圣地到教育高地,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实践昭示:精神传承需要守正创新。既要原汁原味保留历史本色,又要与时俱进创新表达方式;既要深挖精神内涵,又要解决现实问题。站在新征程上,这座精神丰碑持续为党员干部提供着不竭的精神动力,见证着新时代"赶考人"的接续奋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