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 Q:84136144(王老师)
邮件:84136144@qq.com
培训基地
1、革命圣地西柏坡
2、石家庄祥泰路66号
说起“赶考”“新中国从这里走来”的话题,人们都会脱口而出一个地名——西柏坡。这里,曾经产生并留下了众多的红色记忆,其中,作为一个亿万人瞩目的红色地标,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旧址的保存由来,也是一段珍贵的红色往事。
在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,河北省档案馆开通征集渠道,面向全社会征集建党100周年档案资料。今天,在河北省档案馆陆续征集到的珍贵档案中,我们将“‘西柏坡’是这样走来的”话题,娓娓道来。
西柏坡纪念馆广场
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,座落在太行山东麓滹沱河的北岸,是一个普通的山村。南临岗南水库,北依层层峰峦,距省会石家庄市90公里。
西柏坡是老革命根据地之一,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属晋察冀解放区。1947年5月,刘少奇、朱德率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。1948年5月,毛泽东、周恩来、任弼时率中央前委和解放军总部到西柏坡与中央工委汇合。党中央、毛主席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近十个月。在这里,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,通过了《中国土地法大纲》,实现了“耕者有其田”;指挥了辽沈、淮海、平津三大战役,决定了中国的命运;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,描绘了新中国宏伟的蓝图。
在赶考出发前,机关和部队制定了专门的纪律制度和档案处置措施。对各种档案、文件、电讯及相关材料,要立即清理登记、包封,妥为装箱保管,临时必须使用的材料,要责成专人携带。详细检查一切不令人注意的偏僻地方,凡是失去时效又无需带走的材料,要经本机关最高首长批准后,在两人以上在场的情况下监督焚烧。凡是一切废纸、杂字、油印后的蜡纸和复印纸,也一律要烧毁。各机关最后要专门指定一名专人,负责最后的检查。
迁移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,中共中央决定,立即实施迁移行动,出发日期定在3月23日。
中共中央机关决定分三批离开西柏坡。第一批先遣队,已经先期到达北平完成了接管工作,并为党中央进驻北平打前站;第二批是中共中央机关和毛泽东等领导人,乘坐汽车从西柏坡,经灵寿、正定北上,向北平进发;第三批是后勤部门和后卫,坐车押运物资,经洪子店、温塘、平山、石家庄乘汽车北上到北平。
3月23日,天刚蒙蒙亮,承担迁移任务的大卡车、吉普车就在河滩上整装待命,这些车辆来自刚参加完平津战役的四野汽车团。随行迁移的中直各机关的干部,也已经打好行装,到指定地点集合。
上午11时,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出发了。第一辆是带路的前导吉普车,第二辆是毛泽东乘坐的中吉普,第三辆是警卫的中吉普。随后是刘少奇、周恩来等乘坐的车辆,叶子龙一家乘坐的小吉普车断后压阵。中央警卫团的手枪连和一个步兵排分别坐在大卡车上,担任沿途护卫任务,中直机关的其他工作人员也分别安排乘坐敞篷大卡车。
因从西柏坡到北平道路不平,坑坑洼洼全是土路,所以安排了三天行程。临行前,伙房特地做了很多发面饼分给大家,准备路上吃。
1949年3月23日,永远记载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。也正是从这一天起,人去物留,中共中央旧址大院从此在这个小山湾里静静守候着那份曾经的辉煌。
进京“赶考”路线图
中共中央离开后,留守人员与建屏县政府(1958年12月撤销,并入平山县)对中共中央旧址进行了交接。为了保护革命遗址和文物,1955年,河北省博物馆联合当地政府建立了西柏坡纪念馆筹备处。中共中央旧址大院的“宁静”一直延续到了1958年。
1958年8月,建屏县经河北省批准,成立了西柏坡纪念馆筹备处,并对旧址进行复原建设。
1970年7月1日, 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,成立了“革命圣地西柏坡建设指挥部”。1970年12月开始进行易地复原建设,完成了毛泽东、朱德、周恩来、任弼时、董必武旧居和七届二中全会会址、九月会议会址、军委作战室的复原工作,并在1971年5月11日开始接待群众。1978年,又陆续复原了军委作战室两边的厢房、中央机要办公室、防空洞、收发保卫室等。
(来源:河北党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