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 Q:84136144(王老师)
邮件:84136144@qq.com
培训基地
1、革命圣地西柏坡
2、石家庄祥泰路66号
西柏坡,松柏苍翠,天高云阔。近日,市文联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前往著名的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,开展了一场以“追寻红色足迹,锤炼过硬作风”为主题的特色教育活动。这是一次精神的洗礼,更是一次作风建设的生动实践。
清晨的阳光洒在蜿蜒的太行山路上,大巴车载着四十余名文艺工作者向着革命圣地驶去。车厢内,文联主席做了行前动员:“我们这次去西柏坡不仅要带着敬仰之心,更要带着思考之脑。作为文艺工作者,如何在新征程上传承好‘赶考’精神,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。”
走进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,时光仿佛倒流回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。在中共中央旧址大院,一排排泥砖平房简陋却庄严,艺术家们驻足在毛泽东主席旧居前,仔细观看屋内的旧式桌椅、油灯和笔墨,这些实物无声地述说着革命先辈在艰苦条件下的卓越奋斗。
“你看这间不到十几平米的军委作战室,就是在这里,党中央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。”讲解员动情地介绍,文艺家们纷纷拿出笔记本记录,有的甚至打开画本速写,用艺术家的方式捕捉历史细节。
在七届二中全会会场旧址,木制长椅、旧式话筒还原了历史场景。文联党组织在这里举行了一场特别的现场教学,大家坐在当年与会代表的位置上,聆听《西柏坡精神及其时代价值》专题讲座。当听到“两个务必”的深刻内涵时,不少艺术家陷入沉思。
“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、谨慎、不骄、不躁的作风,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。”作家协会副主席感慨道,“这对我们文艺工作者尤其具有警示意义。在创作中能否抵制浮躁风气,保持艺术初心,是对我们作风的直接考验。”
下午的活动更加注重互动体验。在西柏坡红色教育课堂,教师们采用情景教学方式,让文艺家们分组角色扮演,重现“土地改革会议”、“妇女工作会议”等历史场景。戏剧家协会的老师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,帮助大家深入角色,体验革命先辈的情怀担当。
“通过角色扮演,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年代,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在制定政策时的人民立场。”一位青年编剧分享道,“这种体验比单纯参观更加深刻,让我思考文艺创作如何更好地反映人民心声。”
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,大家围绕“西柏坡精神与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”展开热烈讨论。美术家协会主席指出:“西柏坡时期的美术作品如木刻版画,虽然条件简陋但充满力量。今天我们设备先进了,但作品的精神高度能否超越前人?这值得反思。”
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补充道:“作风建设不仅体现在工作中,更体现在作品中。我们的作品是为什么人服务?为什么目的创作?西柏坡精神给了我们明确答案——一切为了人民。”
夕阳西下,活动接近尾声。在五大书记铜像前,全体党员庄严宣誓,重温入党誓词。铮铮誓言回荡在西柏坡的上空,与远山的回声交织在一起,仿佛与历史对话,向未来承诺。
返程途中,文艺家们交流着收获与思考。音乐家协会理事已经构思好了创作计划:“我准备创作一组《西柏坡组歌》,用音乐语言传递‘赶考’精神。”文学期刊主编则计划推出“西柏坡采风”专栏,刊发此次活动的感悟作品。
此次西柏坡红色教育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寻根,更是一次作风锤炼。通过沉浸式学习,文艺工作者们深刻理解了“两个务必”的当代价值,增强了为人民创作的自觉性。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作为重要阵地,为文艺界加强作风建设提供了丰富滋养和强大动力。
正如文联主席总结所说:“文艺工作是时代前进的号角。我们要将西柏坡红色教育收获转化为创作能量,始终保持‘赶考’心态,以优秀作品回答时代课题,用文艺之光映照新时代的赶考路!”
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 陈老师